坦克的履带碾过加沙的街道,尘土混着硝烟翻卷上天。
武装直升机在夜空中低空盘旋,火光一次又一次撕开黑暗。
外界说,这是两年来最猛烈的一次地面进攻。
短短时间里,超过三十万当地居民被迫背井离乡。老人扶着幼童南逃,人潮挤满了通往安全区的道路。社交媒体上流出的画面,是一片又一片的断壁残垣。
此时,本该承受国际社会压力的,是下令行动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。结果,他却在这时候把矛头突然指向了另一边的北京。
他说,中国正对以色列发动一场“信息战”。
这话,是对着一群来访的美国议员说的,还顺便把卡塔尔拉了进来。更具体一点,他把TikTok点名成了“反以信息”的大本营。意思很直白,在西方网络平台上,那些批评以军行动的声音,其幕后推手是中国。
听到这个指控,不少外交圈的人都问了同一个问题:什么意思?
毕竟,以色列发动进攻前,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表态是公开透明的。中方多次呼吁停火,强调暴力换不来安全,武力也打不出和平。中方敦促以色列停止伤害平民、遵守国际法。
这些话,既是劝告,也是提醒。
但是内塔尼亚胡政府连听的兴趣都没有。
在与美国国务卿会面,并得到美方默许后,军队的地面行动很快就开始了。坦克推进、轰炸不停,平民伤亡数字一路攀升。
造成这种局面的是他自己下的命令,但他选择把舆论炸点转向中国。
为什么要这么做?背后是多层算盘。
第一层,是转移压力。军事行动让以色列在国际上空前孤立,甚至一些曾经的欧洲盟友都在疏远。有人取消了军售协议,公开质疑政策方向。在国内,他的强硬派作风也被骂进死胡同。外有外交压力,内有民意反弹,换成谁都不好受。
这种情况下,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丢个“烟雾弹”。对内,将外部威胁包装给民众,转移注意力。对外,可以把批评声浪解释成外国的有组织攻击。于是,中国自然成了他的指控对象。既能抹黑,又能团结内部。
第二层,是配合美国。在他甩出“信息战”这个说法时,中美正为TikTok等问题谈判。美国想找理由对这个平台下手,内塔尼亚胡这番话,等于送了一份舆论投名状。
他清楚,美国刚给了他军事行动的“绿灯”,那就得在其他领域回报一下。
帮美国坐实中国用TikTok的舆论威胁,对美国是天上掉馅饼,对以色列也是和盟友关系的润滑剂。
第三层,是舆论阵地的保卫战。现在是信息传播的高度即时化时代,尤其是社交媒体。加沙遭轰炸、居民受伤、儿童在废墟中哭喊的画面,通过TikTok这样的短视频平台,很快能被全球看到。
在这些影像面前,大多数人本能的反应是同情弱者。于是,质疑以色列行动的声音就在世界各地的年轻用户中扩散。
这种基于事实和情感直接触发的反应,任何话术都无法轻易改变。
内塔尼亚胡则选择了把这种舆论倾向,定义成“反以”和“反犹”。通过给这些声音套上敌意的标签,再宣称背后是信息战,就能质疑真相本身。目标,就是把事件叙事重新拉回到自己可以操控的方向。
但问题是,这种说法在逻辑上站不住脚。
中国在中东问题的立场,一直坚持推动“两国方案”,主张巴以双方通过对话和平相处。对暴力和违法国际法行为的谴责,是基于事实的态度,而不是舆论战的手段。
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加沙实况,多是现场画面。那些画面里的爆炸、废墟和送医的平民,不需要额外编排,就已是最强的证据。
真正削弱以色列国际形象的,正是军队在加沙的实际行动。比如轰炸居民区,比如在人道援助发放点附近开火。这些画面可以跨过语言和立场的隔阂,让任何看到的人产生明确判断。
所以,当内塔尼亚胡把它们全归在“中国信息战”的帽子下时,它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甩锅,而不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事实指控。
从战场到社交媒体,火力向外的同时,他的目标也指向了舆论与外交的交汇点。这种双轨操作,或许暂时在国内稳住了支持者,也在配合盟友的战略节奏,但他无法改变的,是外界在看见真实影像时的本能反应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保利配资-我要配资-短线配资平台-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