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为的灾祸能够预防,但自然的灾害却难以躲避。
要是苏杭那边发了大水,全国可能都没粮食吃了,所以古代皇上特别重视南方治水这事儿。
在康熙那时候,江浙那边突然遭了大洪水,皇上就派了当时还是四皇子的雍正,也就是胤禛,过去看看情况。
在这一路上,他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各种情感。没想到他还碰到了一个很有能力的人。
这个人有啥特别的地方呢?雍正皇帝有没有把他收到自己手下呢?
【特大洪灾在朝堂】
康熙晚期,皇位争夺战刚开始那会儿,江浙一带闹了大水灾,牵动了全国上下的心。
皇上很快接到了消息,得赶紧想办法,不然就要饿死很多人了。这时候,在皇宫里,康熙正和大臣们商量着派谁去灾区看看情况呢。
大家商量后决定,得派个皇子去瞧瞧,这样才能让大家心里踏实。不过,具体派哪位皇子去,还得再好好琢磨琢磨。
朝廷里吵吵闹闹的,一时半会儿根本拿不定主意。这时候,大多数人都站边八阿哥去,大臣们的理由也很直白。
由于八阿哥被称为八贤王,碰到这种情况,非得有个德高望重的人去镇住场面不可。
大多数大臣都赞成这个看法,不过也有人觉得该让太子去,他们说这是太子继位前的一次锻炼,因此派太子去更有意义。
一群人在朝堂上嚷嚷个不停,眼看就要动手了。康熙轻轻“哼”了一声,两边的人立马闭了嘴。
这时候,康熙瞧了瞧一直没吭声的张廷玉,便问他:“张廷玉,你觉得派哪个皇子去更妥当呢?”
张廷玉说:“我觉得这次视察可不是小事一桩,得认真对待,因此我推荐四阿哥去最合适。”
那时候的四阿哥胤禛被人叫做“冷脸皇上”,可不是因为他偏爱凉面,而是因为他总是板着脸,一副阴沉的样子,这才得了这么个绰号。
跟八阿哥的“八贤王”称号比起来,他这个头衔就显得有点拿不出手了。可张廷玉为啥偏偏建议让四阿哥去呢?
其实康熙心里早就相中了老四,因为其他几个都不太行。
救灾这事儿,要是派那个圆滑世故的老八去,肯定会引来各路牛鬼蛇神争抢救灾钱,到头来受苦的还是老百姓。
“八贤王”每次都挺会挑时候做好事,不过他做的好事可不会落到老百姓头上。
太子那边呢,虽说也有点小毛病,但康熙对此并不太放在心上。他真正关心的是这次赈灾任务有多棘手。
康熙特别疼爱这位太子,舍不得让他去冒险,反正锻炼的机会以后还多的是。
康熙和张廷玉都瞧上了被称为“冷面王”的胤禛,一来是因为他们认可胤禛的本事,二来是胤禛那张“冷面”能镇住不少贪官,让他们对赈灾的钱财不敢有半点歪念头。
四皇子胤禛还有个长处,那就是特别“拼”,他心理素质过硬,不怕吃苦,所以他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当皇上决定让胤禛去灾区看看情况后,台下的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苦着脸,心里头不知在琢磨啥呢。
他们觉得,要是派胤禛去,一来就抢了他们主子出风头的机会,二来也打消了他们想从救灾钱里捞点好处的念头。
等胤禛带着车队一出北京城,就有人开始琢磨着怎么对付他了。
【特大洪灾见好官】
说起来,胤禛领着一批救灾粮款赶赴灾区了,他们一路上马不停蹄,毕竟多耽误一天,就是多让百姓的生命受威胁。
他一口气跑到杭州,发现城里人好少,街上的房子都倒了,明显是洪水闹的。
胤禛一路上没耽搁,直奔杭州巡抚的大院,可奇怪的是,那儿瞅着好像已经空无一人了。
虽说还没烂到不成样子,可很明显这里已经没啥“人味儿”了。
胤禛心里犯嘀咕,这杭州巡抚是被洪水冲跑了呢,还是自己脚底抹油开溜了呀?
这时候,衙门外面来了几个大爷大妈,对着胤禛他们的车子评头论足的。胤禛倒也没恼,他朝着几位大爷大妈问了声:“大爷大妈,请问这杭州的巡抚大人去哪儿了呀?”
一位大爷说:“你们错过时机了。”
胤禛心头一颤,想道:杭州巡抚该不会是已经出事了吧?
那位老者看出胤禛他们可能搞错了,就赶忙澄清道:“巡抚老爷带着队伍早奔洪水灾区去了,估摸着都快到了,你们是赶不上喽。”
胤禛听完心里一松,这位大爷说话可真够吓人的。接着,他就安排了一些人手在这儿发粥,还让他们维持好场面秩序。
大家一听这边有东西吃,全都跑了过来。那几位老人瞧着胤禛气质出众,就问:“敢问公子从哪里来?真是太感谢你能来帮忙了。”
胤禛赶紧说了自己的来历:“老人家,父皇派我来救灾,我肯定会帮大家挺过这个难关的。”
这几位老先生一听,全都愣住了,连忙就想往地上跪。
胤禛赶紧拦住他们几个,开口说道:“看几位老先生的样子,应该是这地方的受人尊敬的长辈,不如请老先生们来负责粥厂的施粥事宜,我呢,得去见见杭州的巡抚大人。”
几位老人家满脸忧虑地对胤禛说:“这坝上地方,洪水很可能冲垮,您还是别冒险过去了。”
不过胤禛可不是好惹的,他铁了心要去找巡抚大人,还找了几位老者给他带路。没过多久,胤禛就带着几个随从,朝着抗洪前线奔去了。
没过多久,他们就抵达了一个小镇。这儿离受灾区域挺近的,一旦河堤崩塌,洪水眨眼就能淹没到这里。
胤禛一行人进城找巡抚,他们走到了县衙门口,发现那儿正好是城里发粥的地方。胤禛正打算上前打听巡抚在哪儿,一眼瞅见,给老百姓打粥的那位,穿的可正是二品大员的官服呢。
在这儿,能穿上这种官服的只有一个人,他就是杭州的巡抚大人朱轼。
朱轼瞅见那几个人,心里直犯嘀咕,这城里咋还有打扮得这么豪华的人?他们不是应该早就溜走了吗?
胤禛抢先问道:“你就是杭州的那个巡抚,叫朱轼的那个人吗?”
朱轼在那儿忙着给大家分粥,有点抽不开身,他一边忙着一边扭头回答:“是我呀,有啥事儿吗?”
胤禛对这位巡抚很是佩服,不忍心打扰他工作,就对他讲:“你继续忙吧,等有空了我们再好好聊聊。”说完,他便在路边找了块大石头坐了下来。
等了好一阵子,来舀粥的人才慢慢变少了些,朱轼瞧见那边还有几个人在等着,就叫了个人帮他舀粥,他自己则走过去找胤禛他们。
朱轼走过来,客气地问:“我是杭州的巡抚,叫朱轼,请问几位贵姓啊?”
胤禛没藏着掖着,直接跟朱轼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。
朱轼一听,吓得赶紧就要跪下来请罪:“我没想到四阿哥您会来,没好好迎接您,四阿哥,您可别怪罪我啊!”
胤禛当然不会怪他,连让他下跪都没提。朱轼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,赶紧请胤禛进衙门坐下。
胤禛抢先开了腔:“巡抚大人,您可真是辛苦啦,连给人盛粥这种活儿都亲自动手。”
朱轼挠挠头,有点尴尬地说:“四阿哥别笑话我啊,实在是人手紧缺,没办法。”
后来,胤禛跟朱轼聊了聊灾区眼下的状况。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不够吃,老百姓流离失所,而且河坝那儿还有可能会再次崩塌。
胤禛对朱轼讲:“有啥难处就直接开口,朝廷肯定会拼尽全力支持你们的!”
朱轼心里很是感激,他们这一趟,可真是帮上了大忙。
朱轼对胤禛讲道:“现在的东西勉强够用,但以后怎样就难说了。要是朝廷乐意的话,能不能考虑帮这儿再建一建呢?”
胤禛点头答应了,说要帮灾区重建。跟朱轼聊着聊着,发现洪水已经小了很多,估摸着很快就要退了。
过了三天,胤禛和朱轼真的接到了通知,说洪水开始慢慢消退了,他俩乐坏了。外面的老百姓一听到这个消息,也都高兴得欢呼起来。
过了整整一周,他们终于能回到被洪水冲毁的家,动手重建生活的地方。胤禛真是个言出必行的人,他不仅和大家一起干活,还买来了建房子需要的木头。
等所有事情都安稳下来,胤禛召见了受灾各地的官员,问他们还需不需要朝廷出手相助,大家都说不用了。
胤禛对他们说,他三天后就得回京城交差了,所以有什么事儿最好在这三天里头赶紧说。
过了三天,胤禛就回到京城交差了,这次救灾的事儿也就告一段落了。
胤禛完成任务回北京的消息三天前就传回了城里,所以八爷党的一些人就在外面摆了酒席,准备迎接胤禛回来。
这显然不是胤禛该参加的宴会,因为它是专门为了迎接皇帝而准备的。
要是胤禛真忍不住尝了那道菜,他南下的这一趟可就全泡汤了。不过好在胤禛提前收到了风声,知道了有人想对他使坏。
结果,他跟那几个硬要给他塞菜、堵住门的人周旋了好久,最后靠康熙的一道命令给带走了。
这次胤禛可是立下了大功,康熙忍不住要好好表扬一下自己的儿子。
在南书房,康熙问胤禛想要什么奖励,胤禛回答说,想让杭州那位干得很棒的巡抚朱轼升升官,他在杭州做得非常好,是个得力干将。
康熙答应了胤禛的要求,把朱轼叫到了京城来当官。
康熙对朱轼进行了一番考验,觉得他做得很好,于是给他升了官。等到雍正当上皇帝,更是直接让他来教自己的孩子。
做好事是一种好品质,只要心里存着善意,早晚会被大家看到的,就像朱轼那样,老老实实给老百姓帮忙,最后得到了认可!
#百家说史# #6月发文冲刺#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保利配资-我要配资-短线配资平台-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