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碰到过不少血管斑块患者 —— 明明按时吃药,斑块却总控制不住,甚至越养越大。
细究下来,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:斑块的核心病机是 “血液壅滞”,而日常饮食里藏着不少让血液变 “堵” 的诱因。
若不把这些 “堵路食” 戒掉,再对症的药,也难打通瘀滞的血脉。
“血液壅滞” 不是突然形成的—— 要么是脾胃运化失常,生成的痰浊流到血脉里,堵住了血流;要么是气机不畅,血行变慢,慢慢瘀在血管壁上,最终聚成斑块。
而以下三类食物,正是从 “生痰”“致瘀” 两个角度,不断加重血液壅滞,必须严格控制:
1. 高胆固醇食物:滋腻生痰,堵滞血脉
像动物内脏、蟹黄、肥肉、浓肉汤这些食物,中医讲 “滋腻厚味”,吃多了会加重脾胃负担。脾胃运化不了这些油腻,就会把它们变成 “痰浊”—— 这种痰浊不是我们平时咳的痰,而是黏稠的 “内生痰浊”,会随着血液流到全身血管。一旦痰浊黏在血管壁上,就像给血管 “添了淤泥”,血液流动越来越慢,壅滞感越来越重,斑块自然会慢慢变大。
展开剩余71%有斑块的人,这类食物一定要少吃甚至不吃。可以用鱼肉、鸡肉等白肉,或是豆腐、豆浆等豆制品补蛋白,做饭多蒸、煮,少红烧、油炸,避免再给脾胃添负担、给血脉生痰浊。
2. 高糖 / 精制碳水:碍脾生湿,痰浊阻络
甜点、含糖饮料、精米白面这类食物,吃起来爽口,但中医看来是“甘能助湿”。过甜的食物会困住脾胃的运化功能,让身体里的湿气排不出去,时间长了,湿气就会凝结成痰浊。这些痰浊流进血脉,会让血液变得更黏稠,就像清水里加了黏液,流速变慢,慢慢瘀在血管里,加重血液壅滞。
现代研究也印证,高糖会损伤血管内皮,其实从中医角度看,就是 “湿浊伤络”,让血管壁失去濡养,更易黏附痰浊、瘀血。建议大家把一半精米白面换成燕麦、荞麦等粗粮,少喝甜饮,避免血糖波动刺激湿浊生成,减少血脉堵滞的风险。
3. 油炸 / 反式脂肪食物:燥热炼痰,加重瘀滞
炸鸡、薯条、用人造黄油做的点心,这类食物有两个问题:一是 “黏滞”,吃进体内后,会像油脂黏锅一样,黏在血管壁上,直接加重血流不畅;二是 “燥热”,容易耗伤身体里的津液 ——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,津液少了,血液会变稠,就像河流缺水变浑浊,流速变慢,瘀血更容易形成。
反式脂肪酸更是 “助瘀能手”,会让血液里的 “坏胆固醇” 升高,这些胆固醇就像小颗粒,会和痰浊、瘀血缠在一起,让血液壅滞更严重。平时做饭尽量凉拌、炖煮,用菜籽油、橄榄油等植物油,避免反复煎炸,减少对血脉的 “燥热伤” 和 “黏滞堵”。
我的治疗核心就是:不止忌口,更要 “通瘀滞、调气血”
当然,避开 “壅滞食” 只是基础,要想真正改善斑块、疏通血脉,还得围绕 “血液壅滞” 的病机,用中医的方法 “通瘀、化痰、调气血”。
我在临床中,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用药:
若是痰浊偏重,就用瓜蒌、薤白、半夏等化痰通络,把血脉里的 “淤泥” 清出去;若是瘀血明显,就加丹参、川芎、红花等活血散瘀,让血液流得更顺畅;要是气血不足,还会用黄芪、党参补气血,因为 “气能行血”,气血足了,才能推动血液顺畅运行,减少壅滞。
就像之前接诊的张先生,57 岁,反复胸闷痛 3 个月,冠状动脉 CTA 显示前降支有软斑块,管腔狭窄 60%。我看他舌暗有瘀点、脉弦涩,还伴有气短乏力,辨证是 “气滞血瘀、痰浊内阻”—— 这正是 “血液壅滞” 的典型表现:气滞了,血行慢;痰浊堵了,血脉不通,所以才会胸闷痛。
我给他开的方子,就是以 “通瘀滞、调气血” 为核心:用瓜蒌、薤白、半夏化痰浊,丹参、川芎、红花散瘀血,枳壳、郁金理气,让气能推血行;再加黄芪补气血,山楂消积化浊,泽泻利湿,从源头减少痰浊生成。
同时叮嘱他忌掉三类 “壅滞食”,低盐低脂饮食。
服药 14 天,他胸闷痛就少了,力气也足了;继续调理 2 个月,症状基本消失,复查 CTA 显示斑块稳定,狭窄没再加重。后续调理半年,复查管腔狭窄 20%,气血也通畅了。
最后要提醒大家:血管斑块不是 “吃出来” 的单一问题,忌掉加重壅滞的食物,就是在给血脉 “减负”;配合调气血、通瘀滞,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斑块,让血液重新顺畅运行。
发布于:河南省保利配资-我要配资-短线配资平台-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